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北科大醫師後博士班 盪出醫材革新火花

轉載環球生技月刊2013/12/23

【記者林亞歆報導】台北科技大學大創校百年來,實務教學與研究並重,一直是其發展的主軸,由於研究範圍和業界緊密連結,也打下了穩固的產學合作基礎,近年來更全力投入醫療器材領域,並開辦了醫師後博士班(MD-PHD),激盪出許多醫材革新的火花。

醫學和科技工程兩門專業領域日新月異,但整合兩者的醫療器材往往僅止於改良與外觀的變化,少有突破性的發展,也無法真正貼近病人的需求,而醫生是最能清楚地感受落差的關鍵角色。

因此,台北科技大學(下簡稱北科大)機電科技研究所開辦了醫師後博士班(MD-PHD),希望教授醫生基礎的工程製造概念,並將臨床上使用器材的各種不足,呈現給專精於工程領域的研究生,盼將醫療與工程緊密結合,提升醫療器材商品化的成功機會。

此課程主要推手之一,北科大機電工程系黃榮堂教授特別推薦「喜歡動手做的醫師」來參加這一個課程, 協助許多醫材真正落實產用結合,更有機會創造醫療器材開發的新商機。

機電所的MD-PHD 由前任馬偕醫院醫學研究部主任陳持平與黃榮堂共同推動,兩人皆認為醫生研究的務實性有待加強,也觀察到近年醫材進步幅度趨弱,醫材使用與製造、設計間的落差遲遲無法改善,有必要加強其連結性。

馬偕、雙和、國防、北醫 多家醫院合作
北科大因此積極融合兩門專業, 機電所MD-PHD 應運而生,並和雙和醫院、馬偕醫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體系和國防醫學院等醫學機構有所配合。2010 年9 月正式開始招生, 今年第四屆,每年招生人數約為5人。

目前共有15 位醫師博士生正在就讀,其中有2 位甚至只花了3 年半便完成博士學位,將於2014 年2 月畢業。

這些醫師主要來各醫院的急診、胸腔外科、神經內科、感染科、安寧病房、麻醉科、牙科、腎臟科等不同醫學領域,其中有2 位甚至只花了3 年半便完成博士學位,將於2014 年2 月畢業。

這些勇闖工程領域的醫師博士生可修習的課程內容, 包括醫材認證、專利、奈米生醫、老人醫工、遠距照護等十餘門醫療工程相關課程,每位學生須修課至少18 學分﹙不含專題討論及論文﹚,且至少12 學分需為機電所及製造科技所(不含在職專班)的相關課程。

因著重實務操作與臨床經驗,此博士班無硬性規定參加者須具備碩士學歷,學士學位的醫院主治醫師也可直接參加。

黃榮堂表示,要當醫生一般需時7 年,主治醫師又需要更多時間磨練,加上跨足工程學與醫學兩個專業領域是「很大的挑戰」,若仍硬性規定醫師須有碩士學位,「那一定沒人要念」他打趣的說。

北科大MD-PHD 最有特色的是開設了「老人醫工組」,為未來高齡化社會的需求鋪路,這可能也是國內首度為銀髮族醫療器材研發所開設的專門研究課程。

「老人醫工組」為高齡醫材鋪路
醫師需從自身的專業領域出發,再從豐富的醫材使用經驗中找出需求,毎位醫師博士生會搭配至少1 位機電所老人醫工組碩士生進行創新醫療器材開發,希望藉由兩種專長的碰撞,激盪出醫材革新的火花。

黃榮堂特別強調,「許多課程中研發的傑出成果已經吸引許多企業、創投注意,非常適合欲跨足醫材與相關產業界的醫師進修。」

黃榮堂表示,醫師和病人相處的時間長,也最了解醫材使用的細節,最能找找出醫材改善、進步的關鍵癥結點,一旦突破後便能研發、設計出更符合市場、臨床需求的新產品。

例如有學生務實地研究如何改善洗腎、化療時容易漏藥、漏血的問題,希望發展出使用方法、材質、原理與既有產品截然不同的醫材,這些都十分具有商業價值。

預計明年取得博士學位的馬偕胸腔外科劉洪彰醫師, 也從自身臨床經驗發想出研究標的,他認為一般的呼吸感

測器使用時需罩住口鼻,容易影響病人呼吸順暢度與睡眠品質,便利用奈米科技研發出「開放式呼吸感測器」,不同於一般以溫度為指標的呼吸感測器。

北科大機電工程系黃榮堂教授希望透過醫師投入研究,能使醫材的製造與設計進一步提升。

這個開放式感測器就像攜帶型的麥克風一樣,使用時掛在臉頰處, 不僅佩戴方式較輕巧、舒適,反應也更靈敏。黃榮堂指出,像這種市面上未見的產品,就很有成為商品的可能性。同樣明年要畢業、另一位也是馬偕醫院的胸腔外科陳治豪醫師,是全球數一數二能操作單孔內視鏡手術的醫師。但他認為,部分外科手術使用的器械不夠順手,且價格昂貴,為了改良需常常接觸的工作工具,他成為首屆考入北科大MD-PHD 的學員之一,也順利研發出結合LED 燈的微創手術專用攝影機,吸引了國外網站Thoracic Surgery(胸腔外科)前來台灣採訪報導。

而馬偕神經內科的陳培豪醫師, 則為帕金森氏症病人開發出可指引並調整步距的手杖裝置,防止因中樞神經退化的帕金森氏病患在步行前進或轉彎時因無法準確控制步距而失足。

協助產業化媒合 務實致用
這些連接了需求與科技的醫療器材研究曝光、發表後,也吸引不少公司、創投的關注。

以物聯網技術為主的動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便是由馬偕醫院急診科的醫師博士生所發想的技術衍生的公司。藉由藍芽4.0 組成的物聯網, 將醫護人員的識別證交替進行室內定位,以確保每位病患都依照緊急等級分配足夠的照護時間,避免醫護人員的疏忽造成遺憾或是醫療糾紛與疏失,也吸引了億光、碩英等相關產業公司紛紛投資,為護理之家與老人養護產業注入更先進的照護科技。

另一位馬偕醫院內分泌科醫師博士生,則欲以無痛連續血糖量測系統為主要產品開設公司,目前募資階段即將完成,預計公司將於12 月成立。

「我們是對醫生比較友善的學校」黃榮堂表示,醫師不需要成為醫療工程、製造的專家,只要懂得工程的基本概念,加上自身在臨床經驗上的優勢,就足夠使醫材突破瓶頸,並邁入產製階段。

未來課程更希望注入更多元、彈性的開發素材,並協助引進產業媒合與創投資本,真正達到和市場接軌的目的。

目前,除了實質的成果外,各屆醫師學員在畢業前皆須發表論文,規定為國外學術期刊2 篇或國外學術期刊1 篇加上國內學術期刊2 篇。經過這幾年,論文不斷產出,學校也累積了許多研究資源。

首屆參與醫師後博士班課程的陳治豪醫師遂號召院內其他同事,和醫師後博士班課程合作,集結課堂成果與相關醫師研究,統整後準備出版期刊,以《應用醫學研究(Applied Medical Research)》為名, 與世界上最大的醫學與其他科學文獻出版社之一的Elsevier 合作,預計於明年6 月以季刊方式開始發行。

不過,黃榮堂也坦言,在這幾年的推動過程中,也遇到不少瓶頸,最難克服的仍是經費來源的問題,雖然與多家醫院合作能爭取到跨院研究經費,也能申請國家科學委員會、國家衛生研究院等相關研究計劃補助,但以非醫學院教育背景辦這樣的課程, 跨領域的資源取得仍稍嫌不足。

醫材領域商機可觀,因此他特別呼籲,希望在孵化出更多醫材革新、改良的成果後,能獲得產業界的協助或合作機會,讓醫療器材革新的齒輪能不停運轉下去。

木柵產學攜手合作專班 邊工作邊讀北科大還免學費

轉載NOWnews 2013/12/24

【記者葉力斌報導】教育部在2013年8月推動「第二期技職教育再造計畫」,希望能讓高職走向培育立即就業能力、實作力與競爭力的畢業生。而教育部宣布將補助高中職辦理就業導向課程專班。實際上,台北市木柵高工已進行性質相近的「產學攜手合作班」,該班學生在高三可進入企業工作,畢業後免考試,獲得進北科大進修的資格,學費由企業支付,讓你一邊進修一邊工作,更會給你工作的薪水!

木柵高工校長許振輝表示,他們開辦「產學攜手合作班」多年,與宏達電、瑞健、新日興合作,讓學生能有工作機會,同時不用放棄學業。這些班多有20至30名學生,根據企業不同而定。更重要的是,這些學生可進入台北科技大學就讀,這段時間有4天工作、3天進修,北科大學費由企業支付,且企業須付薪資給學生(約2萬2千元左右)。因為可大幅降低學生負擔,因此參加遴選的,不乏弱勢學生,其中有一名單親學生,邊就學邊照顧中風父親,曾得過教育局關懷獎。

課程規劃以企業需求為主,以求學生能為企業所用。他們每年邀集北科大教授、企業主管到校進行遴選,除了就在校成績選擇外,會再與教授、主管針對學生就讀類科與能力來面試,以決定學生落誰家。

許振輝希望能擴大辦理,近期與其他3校洽談聯合辦理計畫,如談成的話,每年將有65至70名學生能受惠。

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講座活動】12/17 「數位匯流與智財專題」演講 講者:彭心儀委員 免費活動 歡迎報名

◎ 數位匯流與智財專題 演講 
主講人:NCC委員彭心(清大科法所所長)
日期:1217(
時間:下午2-5pm
講師:
彭心​儀委員 (NCC委員暨清大科法所所長)
地點:本校第二教學大樓204教室

免費活動,歡迎踴躍報名。

欲報名者,請洽-
連絡人:陳麗珣
電子郵件:clhsun@gmail.com

光電系訂於102年12月13日10時,邀請法國馬賽中央理工學院 Ecole Centrale Marseille 首席教授Professor Francois Flory演講


    光電系邀請法國馬賽中央理工學院 Ecole Centrale Marseille 首席教授
    Professor Francois Flory蒞本校訪問並演講,歡迎本校師生參與聆聽。

    一、演講題目為「Joint control of light propagation and electron behavior 
    by mesoscopic thin film structures」
    二、演講時間:102年12月13日(週五)上午10時~11時30分
    三、地點:本校光華館4F階梯教室。
    四、聯絡人︰任貽均 主任 jyjun@ntut.edu.tw

    一點時間 齊柏林:讓當權者 改變現狀

    轉載聯合晚報2013/12/10

    【記者嚴文廷報導】紀錄片《看見台灣》累積票房已經超過1.4億元,導演齊柏林今天受邀到台北科技大學演講時表示,看到各界討論關心環境,尤其是清境農場問題,他覺得很高興,因為這部片帶給台灣一點點的改變,但他希望民眾能給當權者一點時間與一點的鼓勵,讓他們真正用權力改變現有的狀況。

    全程聆聽演講的前副總統蕭萬長也表示,過去台灣太強調拚經濟,犧牲環境保護,現在發現與處理,只是在償還過去的債務。

    齊柏林談到「看見台灣」引起的各種討論,強調自己不是一位長期從事環保的工作者,也不是地質學家,只是熱愛空中攝影,利用空拍影片讓民眾看見台灣的美麗,也看見台灣的殘破與問題,他很開心這個目的已經達到。

    今天齊柏林到北科大演講,現場被學生擠的水洩不通,也讓他有點感慨,提到過去從事空拍攝影,有很長一段時間會到學校演講,但台下經常有大半學生都在打瞌睡,當時他感到很挫折。

    他認為,過去因為學生不認識台灣環境與家園,才會對這件事感到陌生甚至冷漠,即使有很多前輩長期在環境議題上大聲疾呼,依舊很難引起共鳴。但這也讓他下定決心要拍一部空拍紀錄片,利用截然不同的角度告訴台灣人,自己生長的土地已經很殘破,現在不關心就來不及了。

    齊柏林表示,「看見台灣」片中有多個河川遭汙染的畫面,這些都是長期飛上天際累積的拍攝成果,不是特別針對單一事件進行記錄。但他強調,這不是單一現象,過去長期累積的空拍經驗中,偶爾都會看到河川被汙染的現狀。

    他強調,過去台灣有很多環境保護的前輩大聲疾呼過,甚至上街頭抗爭,但都沒有引起太大共鳴,這次他只是將這些議題用空拍畫面呈現,讓很多人看到台灣血淋淋的地貌現況。

    談到最近廣受討論的清境農場超限開發問題,齊柏林表示,民宿不只清境才有,這是台灣存在已久的現象,很高興因為空拍紀錄片讓大家開始討論,未來仍會繼續拍攝台灣的空拍紀錄片。

    對《看見台灣》引起這麼大的迴響,齊柏林強調自己必須好好沈澱一下,思考第二部要用什麼方式呈現。

    看到媒體今天報導,汙染後勁溪的兇手之一是科技大廠時,齊柏林坦言,第一時間也很難理解,這些有雄厚資本的企業,一定有能力處理汙水,但為什麼不做,寧願排放到河川中?只能解釋,這些科技大廠是為了節省成本,不願意花經費處理廢水,直接排入河川追求最高的利潤。

    《看見台灣》最大的贊助企業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今天正好獲北科大頒發名譽博士學位。鄭崇華表示,一開始他的出發點很簡單,只是想支持一個熱愛空中攝影的導演圓夢,沒想到拍出來的成果與效應超出原本的預期,尤其是讓台灣人開始關心自己土地,讓他覺得贊助幾千萬元非常划算。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北科大開發智慧衣 穿衣可量血壓

    載自由時報2013/11/20

    【記者甘芝萁報導】經濟部昨天頒發「育成先鋒,加速創新」成果發表,今年榮獲新興服務獎首獎的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育成中心,除協助中小企業發展專精技術外,更強調協助企業發展網路、行銷、自創品牌。

    創新育成中心主任李達生說,該中心曾協助動聯國際企業以打造體感LED燈為主,人在房間中活動,只要打開燈,透過燈光就可偵測到人的溫度、位置,提供最適宜的燈光明暗;下一步將協助企業開發智慧衣,只要穿上就可以測出血壓、血脂,做好自身健康管理。

    甘比亞籍公費生 可讀完這學期

    轉載自由時報2013/11/19

    【記者林曉雲、陳怡靜、邱芷柔報導】台灣與甘比亞正式斷交,在台甘生的處境尷尬。甘比亞在台學生有二百六十七人,其中公費生有一百七十五人,教育部長蔣偉寧昨天在立法院受訪表示,甘比亞籍公費生的經費來源包括國科會、外交部等,基於人道和教育考量,「不會明天就結束」,會協助讓公費生能讀完這學期,自費生則不受影響。

    教育部技職司司長李彥儀指出,外交部委託台北科技大學、高雄醫學大學開設的甘比亞專班,到明年初學期結束後,要看學校有沒有幫他們籌措經費,或他們是否自己出錢,若沒有完成學業,我國不會授予學位,「因為他們是甘比亞政府派過來的,學位問題應該是甘比亞自己要處理。」

    北科大共有五十六名甘比亞學生,七名為自費留學,其餘都是公費的專班學生。校長姚立德表示,自費留學生不會影響,若公費專班學生希望改採自費就讀,北科大也會繼續照料學生並編入一般大學部上課。

    甘比亞近年與北科大簽訂人才培育專班,首屆石油專班已於二○○八年畢業,電資專班、土木專班也陸續於前兩年畢業,目前在學的有進入大二的土木專班與進入大三的都建專班,總計有四十九名公費生。

    至於七名自費生分別就讀碩士班與大學部。一名自費就讀北科大工程學院的甘生表示,很喜歡台灣的生活環境與濃濃人情味,「兩國的外交事件雖然讓我驚訝,但沒有影響生活」,他將繼續自費完成學業。

    另一名公費生則說,喜歡台灣的文化與學校生活。台甘外交事件發生後,系上導師給予很多鼓勵,讓他覺得很溫暖。但他坦言,自己是拿甘國政府獎學金來台,會遵照甘國政府安排。

    屏東科技大學也有十八名甘比亞學生,甘比亞碩士生西賽(Saikou Ceesay)表示,同學們都以為事情會有轉機,沒想到還是斷交了,他是領取外交部獎學金的學生,只剩一年就能畢業,同學們害怕獎學金若被收回,他們就得回到甘比亞。

    碩士生卡馬拉(Camara)也指出,每個甘比亞學生對於斷交都非常難過,還是想繼續留在台灣唸書,他決定無論獎學金是否被收回,除非甘比亞政府硬性規定他們回國,不然會在台灣把書唸完。

    屏科大行政副校長劉英偉表示,未來如政府撤回公費生的獎學金,屏科大會盡力協助想留下來的學生完成學業。